孩子每天玩遊戲1小時 學識輸得起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6/04/11 18:08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3:08

分享:

分享:

薯仔爸爸認同教育家蒙特梭利說法:遊戲是孩子最重要工作。玩能令孩子變成真正的學習者,未來勇於解決問題。

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家長遊戲培訓專家余啟賢(薯仔爸爸)育有一對 9 歲及 6 歲囝囝,上月推出新書《遊戲說明書》,推介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和好處。他強調玩的重要性不應次於返學,並不要限制遊戲玩法,也不要怕子女面對爭執及失敗。

他建議家長在子女 K2 時一起製作時間表,教他們調節功課和玩樂時間;並教孩子爭取在學校完成功課,回家後不要做附加練習。

預先提醒後果

他在書中提及孩子出外遊戲時的奇難雜症,例如去到公園,幼兒想加入群體,但既怕輸又要玩,當真的輸了遊戲,更會大哭起來。薯爸謂,6 歲細仔信也曾遇到同樣情況,他會拉他在一旁,用幾分鐘問他:

你真的要玩?要接受別人不跟你個套,也可能會輸。你想一想,是否真的要去?

他解說其實問一句,讓他們理智點思考,加入集體遊戲時效果已很不同。

面對輸時,小朋友需要安慰,並在父母陪伴下學習冷靜。

接受輸時會喊

他謂大人應以同理心接受孩子輸掉遊戲會很激動。他平時會以捉棋教一對囝囝面對輸贏,修讀遊戲理論後,當見到兒子們不認輸而大哭,再不會用:那是兵家常事、唔好喊、這是遊戲一場……等話去安慰小朋友,而是主動擁抱孩子。

其實孩子視遊戲等同職場初哥去返工,當出盡百寶和力氣也不如意,同樣傷心難過;故輸掉遊戲對孩子是個小傷口,痛哭也正常。但當孩子感受到父母與自己一同面對失落,甚至能代為說出難過心情,便會漸漸冷靜下來,大人可適時給建議。

每天玩樂1小時

薯仔爸爸認同教育家蒙特梭利說法:遊戲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。他認為:

1. 玩能令孩子變成真正的學習者,未來勇於解決問題。

2. 孩子有足夠時間玩,生活常有留白空間,反而有助建立自學精神。

3. 大人讓孩子有處理爭執的機會,也是遊戲令人有快樂回憶的地方。

他強調兒童能決定自己做喜歡的事時是最快樂。

但現今社會環境,小朋友很少有機會這樣。返學和上興趣班都有框架,而只有在遊戲世界裏,才是自己決定如何做。

那到底小朋友一天玩多長才能保持健康?他建議每天最好有 1 小時自由玩樂時段。

6 歲的細囝信會用環保物料設計不同玩法,他一天可以玩兩個遊戲,最愛與哥哥在走廊碌生果、搭起廁紙盒踢拖鞋。

但他見過不少孩子即使在玩的時候,仍要問大人:「究竟點樣玩?」「咁玩對不對?我可以咁玩嗎?」

其實這更令大人擔心。因為表示小朋友在最多計仔的階段,已開始因忙碌而失去想自己話事的本能和興趣,那他們即使學到幾多知識,都會後繼無力!孩子玩不夠,不消 3 個月便見到小朋友有情緒病。

玩得足夠,情緒穩定,自然成績、自理能力也可以同步向上。

薯爸小 Tips:

1. 學習設計時間表

時間表始終是個框架,大人和小朋友都會感到有壓力,不妨用他們喜愛的卡通貼紙去設計。另外大人要言而有信,做完功課便可以玩,而非再加做補充練習。

時間表是種自我推動力,讓小朋友經驗到自己決定時間點用,大仔曾為了可以有時間看書、看電視,在導修堂完成大半功課,回家後平均只用 45 分鐘溫習和做完餘下的功課。

兩兄弟阿行和阿信各自設計的時間表。

2. 預早 15 分鐘告知結束

當孩子玩集體遊戲,在指定玩樂時間結束前,預早 15 分鐘告知作緩衝;讓小朋友在最後階段能玩盡構思好的點子。因他們一般每隔 15 分鐘會轉遊戲玩法,馬上叫停常令他們不能滿足,並易有情緒。

3. 減少參加興趣班

選擇 3 時半便放學的學校,不要參加太多興趣班。

4. 家中備有儲物櫃

方便孩子把玩具分類,也可以教懂他們收拾。

無聊的遊戲,其實是小朋友最好的放電和休息機會。
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 記者